找到相关内容60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马祖综论——关于马祖的经历、遗迹、禅学、时代及语录

    —803)也曾担任过江西观察使,而且裴胄与马祖(塔铭)的作者权德与也是好友:此外,裴氏家族还有信佛的传统,裴宽“崇信释典,常与僧徒往来,焚香礼忏,老而弥笃”,而裴谓除了亲近马祖之外,后来还因庇护犯法的...

    邢东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5966376.html
  • 入唐求法: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

    保皋所建赤山法华院居住超过一年。据圆仁记载,这个寺院有常住僧侣30余人,均为新罗人。寺院有很大的讲堂,每年夏秋两季都举办讲经法会,一般可容纳200余人。法华院的讲经礼忏、讲经仪式均极为独特,杂糅唐...

    拜根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2767564.html
  • 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〔2〕

    ◎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,在礼忏的同时,身礼佛,口念佛,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,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,以清净心忏悔,其功德不可思议! ◎吃一次肉,造一次杀业,给一次怨仇;吃十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067896.html
  • “真常唯心论”与中国化佛教——论印顺法师对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与评判

    、五年的阅读思惟,多少有一点了解,也就发现了:佛法与现实佛教界间的距离。我的故乡,寺庙中的出家人(没有女众),没有讲经说法的,有的是为别人诵经、礼忏;生活与俗人没有太多的差别。在家信佛的,只是求平安,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3867979.html
  • 佛教史话(2)

       天台宗得高丽传回典籍而弘扬一时,后有山家、山外二派互宣宗义,各传其学;天台教义虽博洽深玄,然因辅以律行、礼忏、念佛,故能广流普及。在华严宗方面,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一系,故得力于禅宗而得复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968742.html
  • 藏传佛教僧伽服饰释义

    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所著,二长一短,共7条,也可称七衣;朗袈也称祖衣,为比丘在膜拜、化斋、宣法、举行仪轨或见尊长时所著,四长一短,可为9条、11条、13条乃至25条不等。朗袈大小和条数根据比丘的身材来定。...

    李玉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1668823.html
  • 天台宗传承资料(1)

    念“阿弥陀佛”数百声后示寂,世寿六十九。生平致力于著述、讲说、礼忏、修福。是一位解行并重,福慧双修的菩萨行者。咸平二年(西元九九九年)以后,讲《法华玄义》七遍、《法华文句》八遍、《摩诃止观》八遍,《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669610.html
  • 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

    安养 ' - 见无量寿佛光而化 (p.398c)  <明律篇>  释法琳 - 齐 495 卒 - 专好戒品研心十诵 - 祈心 ` 安养  ',诵无量寿及观经 - 念西方礼忏不息,见诸圣  贤皆集...曰:“  汝所愿已足,必得生西方也”。又东晋竺法旷 (327-402)  是因虔诚礼忏而得感应。他“事沙门竺昙印为师”且“师事  竭诚”,当其师病危时,“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,至第七  日忽见五...

    释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869825.html
  • 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

    念佛同修;将念佛,与礼忏结合起来;在念佛之外,修习六度;或者,再孱杂以其它教派的方法;等等。这种包容性,不但是当时唐王朝国力强盛的具体体现,而且表现出了当时僧人们的博大胸襟和强烈自信,──不怕被别人、别...

    张子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270845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同如来。故这禅堂又名选佛场,亦名般若堂。这堂里所学的法,俱是无为法。无者,无有作为。即是说无一法可得,无一法可为。若是有为,皆有生灭。若有可得,便有可失。故经云:“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”如诵经礼忏等,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